我们的音乐行业不能靠“神曲”撑起
作者:BLOG118 发布于:2014-8-3 11:12 Sunday 分类:器乐音乐
最近又一首神曲火了,那就是《小苹果》。
凭心而论,《小苹果》实在算不上优秀的音乐作品,其成名的优势可能来自这几个方面:
1 曲调。曲调朗朗上口,更重要的是符合舞曲的风格,广场大妈们帮其推了一把。
2 舞蹈MV。这首MV的制作很有特色很搞笑,参考电视剧主题曲就明白了,MV的音乐本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。有些曲调一般的音乐,配在电视剧里,就能红透半边天。
3 炒作。虽然我很不喜欢提“炒作”这个词,但我仍然认为,这首歌背后有非常强大的专业炒作推广团队,才使之出名。因为就纯音乐水平来说,远不及另一首网络歌曲《我是不是恁哥》,但《我》这首哥也远没有《小》在网络上火爆。
就神曲一词,应该是从龚琳娜《忐忑》而来的,不可否认,那的确是一个神曲,唱的也不错;再向前推,其实雪村的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》应该才是神曲的创始者吧。如果再往前推,应该就没有了。我个人认为,神曲的出现,源于互联网的发达,因为这些曲子的格式,单色,甚至出品人,都跟正统的音乐差距极大,一般的唱片公司基本上是不可能为这类曲子出唱片的,如果没有公司支持,即使你唱的再好,别人也不知道。而互联网,给“神曲”以出人投地的机会。
我,做为一个热爱音乐胜过热爱互联网的人,其实觉得这些神曲的出现,是一种悲哀,正因为正统的音乐系无法做出优秀的作品,才使得用户被一些简单,低质的网络作品所满足。
如果倒退到2000年以前,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时候,看那时候的音乐,才能对比出差别。陈明,王菲,徐怀钰,动力火车,任贤齐,阿牛等,那时候有太多流行的歌手和音乐,远远不是现在这种低质的网络作品能比的。
虽然互联网在全球发展都很迅猛,但是国外的音乐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应该很小,他们大部分仍然能保持音乐的本质,我觉得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:
1 为音乐而音乐。我一直有一种观点:外国人做事情出于本性,中国人做事情出于目的。以音乐来说,外国人做音乐,是因为喜欢音乐,其身心的投入都是完全的,自然的,不会有阻力和私心,是为了音乐本身。而大部分中国人做音乐,是为了看上去很酷,为了考试加分,为了前途,为了多赚钱。不能说所有人都这样,但应该是大部分。就我个人看来,国内真正为了音乐而做音乐的人很少很少,而就这很少的比例,其实都被现实淹没了,比如窦唯,小柯,还有最近发现的一个“二手玫瑰”。
2 大环境下的生存压力。做为一个纯粹做音乐的人,在国内的大环境里,生成会非常艰难。从音乐的定位风格,到市场化运作,甚至基本的版权问题等等,都是问题。比如你听二手玫瑰的音乐,他们追求的那种风格和性格,不是一般主流音乐所能接受的,所以也就很难流行起来。换个说法,国内的音乐公司和市场过于边边框框,而真正的音乐本身是一种有性格的艺术,所以,不兼容。也是因为种种因素吧,导致上面提到的一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,反而生成的并不好。虽然窦唯也出专辑,虽然小柯也有一些很流行的歌,但是终究难入一线主流行列。
3 用户选择的问题。不得不说,国内用户的选择过于盲目,跟从于流行较多,而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觉,或者这和国内文化有一定关联,我们过份的束缚于社会,文化,道德等条件,无法清晰的选择自己内心真正的音乐,而做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,却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,这个差距就明显了。比如一个不到20岁的很文静的小女孩,做为年轻人,应该很可能会喜欢摇滚类的音乐,但是,社会环境告诉她:“玩摇滚的都是一群不正经的人,不良少年才会去听的”,然后,她就会刻意不去听,从心底排斥摇滚类的音乐。
其实话又说回来了,既然音乐是一种极个性的东西,那也就没必要太在乎用户怎么看,市场怎么表现了,只要自己唱出自己的声音就行了,只是,这种循环会让我们的音乐行业颓颓不前,靠一些时不时蹦出来的“神曲”来撑门面了。
发表评论: